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国标码:12864
学院浙江省招生代码:0053

招生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招生动态

【老张专栏】首次填报防失误,二次选择做弥补

时间:2015-06-16    浏览次数:315        

首次填报防失误,二次选择做弥补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处长、研究员  张瑶祥

 

选择专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职业,选择未来。正因为选好专业确实很重要,所以考生和家长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做足功课。但无论你功课做足与否,在每年的录取季,总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考生被调剂(进不了心仪的专业),还有的虽然被所谓的理想专业录取,但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当初的选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结果,考生往往消极应对,有的甚至只好放弃入学资格而选择复读,徒然地耗费青春和精力。其实,万一被调剂到不理想的专业或者发现选错了专业后,只要能充分利用好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要防止失误,一旦出现失误,要及时通过二次选择做好弥补。

一、首次填报防失误

1、不要被录取的规则所迷惑。录取时之所以被调剂,其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可能分数用得太足,在选学校和选专业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二是可能没有读懂录取规则,专业志愿间没有拉开差距。每个学校对专业分配的规则是不同,有的分数优先,有的志愿优先,有的专业之间有分数级差,有的没有级差。

建议:要读懂录取规则,根据目标学校往年各专业录取的情况,专业志愿间适当拉开差距。

2、不要被所谓的“兴趣”所迷惑。现在许多专家一致鼓励高考志愿与兴趣相结合,以致考生苦苦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能与兴趣结合当然好,但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既没有明确的兴趣,也根本不了解大学的专业,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兴趣。即使有一丁点儿兴趣,那也是流于肤浅的、表面的兴趣。如果一味强调这种肤浅的、表面的兴趣与高考志愿相结合,当对所学的专业和今后将要从事的行业有了较深的认知后很容易产生落差。

建议:要与中学的学科基础相结合,尽量避免报考与中学里学得比较痛苦的课程关系密切的专业。

3、不要被专业的“冷”、“热”所迷惑。专业的冷与热,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现在时间上,而更多地表现在空间上。既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关、又与学校所处的地域有关、还与录取批次有关。有的专业在A学校是热门、而在B学校就可能变成冷门了。如英语类专业,在第三批中不是热门专业(因为第三批考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很少有超过100分的),但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却是大热门。其实,冷门热门都是浮云,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强势专业和相对弱势的专业。一般来说,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都是各校重点建设的专业,有的专业还有省级甚至中央财政支持。由于这些专业投入较多,实力自然雄厚,在同类院校中具有很好的声誉及竞争优势。

建议:锁定了心仪的目标专业大类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和排名优先选择该专业或者专业大类比较强势的学校。

 

二、二次选择做弥补

1、利用政策转专业。2012年、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两个关于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文件。文件规定:“要尽可能让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享有在校期间原则上可转一次专业的机会”,“要把完善教学资源配置、增加转专业的计划人数、降低转专业门槛、提高转成比例和专业学习困难学生转成比例作为工作重点”,并将对学校实施转专业情况纳入教学业绩考核。如果进校学习一个学期后发现原本的专业不适合你就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转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2、继续深造换专业。一直以来,有“重点本科选学校,普通本科、特别是高职批次选专业”之说,这是针对重点本科的学生将来还有继续深造空间、可以在读研究生时换专业或专业方向,而普通本科或者专科批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深造空间只能直接就业而言的。事实上,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成倍增加,2014年浙江省“专升本”计划为5000人,到2015年就扩大到了1万人,相信以后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会更高。目前浙江省的“专升本”考试只分文科、理科,考试科目仅两门。其中,文科考大学语文、外语,理科考高等数学、外语。而且,大部分本科院校实现宽口径招生(对高职期间学习的专业只要求大类对应,有的甚至没有限制),如一个原本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高职学生,今年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当然,我们不鼓励如此大跨度的转专业,但也说明了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变换专业。

3、通过“订单”变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有各式各样的订单培养班,而且有不少订单班是面向全校学生选拔,不受专业限制。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农资营销)订单班,面向全校大一学生选拔,原本录取(被调剂)在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生物技术及应用等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入选该订单班后不仅顺理成章的转成了市场营销专业,同时毕业后的工作也有了保障,可谓两全其美。

 

注:本文刊登于浙江教育信息报2015高考指南P36201563),以及杭州日报201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P16